Home- News- News Center

2022-09-30 source:INDEMIND

内卷时代,扫地机器人何时能成为刚需?

作为近几年的网红产品,扫地机器人从不缺少社交热度,但小众的标签却并不容易撕掉。消费者一方面“津津乐道”,另一方面却选择“用脚投票”。虽然市场规模不断增长,但极低的市场渗透率意味着扫地机器人成为大众“刚需”仍有一段距离。

打破“刚需”壁垒的锚点在哪?

随着资本的不断聚集,机器人企业之间竞争日益加剧,加之产品同质化严重,行业早已进入内卷状态。为了突破重围,部分厂商尝试推出以自清洁为卖点的高端产品,且能够看到,自清洁款机器人的上市,很快得到市场的正面反馈。根据奥维云网数据显示,2022年上半年自清洁款机器人占比大幅提高,从去年同期的31.4%提升17.2%个百分点达到48.6%,其次是自清洁&自集尘款,占到33%,两者加起来占比超过80%。其中石头G10S系列累计销售量更是达到21万台、销售额超过9亿元。

高端策略的成功,让更多厂商嗅到了机会,纷纷推出大量类似产品,但能否取得同样的成绩却尚未可知。可以确定的是,根据市场供需关系,高价格的产品决定了只能面向小部分用户。

并且随着价格上涨,销量也在下跌。根据奥维云网数据显示,2021年,扫地机器人线上渠道增长了734元,而2021年扫地机器人行业线上销量却同比下降11%,2022年上半年,扫地机器人价格继续增长,线上渠道和线下渠道平均售价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了999元、1873元,而2022上半年扫地机器人零售额却同比下滑28.3%。押注高端策略,显然无法触及更多大众用户。

通过分析3C、新能源汽车等行业发展逻辑,在行业初期为了迅速打开市场,快速提高渗透率,基本需要依靠不断降低价格来刺激销量的增加,同时伴随着规模化的普及,技术成本不断下探,高端技术都将普惠,这意味着机器人企业要建立自己的市场优势,将取决于能否通过技术创新,提供价格更具竞争力、功能更好用的产品。

技术创新,是场“马拉松”

成本的下探、功能的升级,离不开技术创新。然而机器人技术的高门槛是行业共识,每一次升级、每一个新技术的应用,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时间,而即便如此,最终的结果也可能是“竹篮打水”,或者因上线时间落后,导致错过市场窗口期。对于机器人企业来说,技术创新就像场马拉松,即无法马上看到结果,也无法确定终点有多远。

能够看到的是,这一现象正在得到改善。随着产业链的完善,机器人企业们“各自为战”的时代正在成为过去,AI技术供应商的崛起,为机器人企业提供了新的捷径。

INDEMIND作为国内最早的一批机器人关键AI技术供应商,深耕行业多年,在机器人的导航、避障、决策、AI交互等关键技术和产品开发方面有着丰富的技术积累,且拥有面向机器人企业从0到1搭建产品的全栈式技术能力。通过深度分析当下市场痛点和行业技术需求,机器人的清洁技术已得到长足进步,但机器人成本占比极大的另一核心,导航技术却发展缓慢,因此,针对家用机器人,INDEMIND专门研发了RBN10家用机器人AI方案。

不同于市面上单纯的导航技术或产品,RBN10家用机器人AI方案是以INDEMIND OS Lite系统为核心,搭配面向家用小型机器人专门研发的一体化立体视觉模组,实现家用机器人导航定位、智能避障、路径规划、决策交互等核心功能的软硬件一体化方案。基于INDEMIND OS Lite轻量化系统和消费级传感器的低成本特性,相较于上一代激光雷达及激光融合方案,在用户体验及性价比上拥有巨大提升,可广泛应用于家用扫地、陪护、教育、玩具等家用服务机器人平台。

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,INDEMIND还自研了轻量化模型,对算力配置要求低,且自身拥有标准化的控制接口,能够快速适配各种机器人平台,搭配一体化立体化视觉模组,以持平单线激光雷达的成本,即可达到“激光+视觉传感器”融合方案的导航精度水平(目前已实现绝对定位精度<1%,姿态精度<1°),同时还拥有超过融合方案的避障及识别能力。此外,INDEMIND还提供成熟的硬件参考设计和量产设计服务,借助INDEMIND自身产业链资源,可帮助客户快速实现量产,大大降低企业的研发周期和投入成本。

在智能化方面,RBN10家用机器人AI方案拥有强大的AI识别和交互能力,结合独有的智能决策引擎技术,可实现智能避障、自然交互等各种智能化功能。

考虑到视觉方案的光线影响问题,RBN10家用机器人AI方案通过强光规避策略,以及内置的亮度补光、纹理补光两种红外补光设备(均符合人眼安全等级C1等级要求),满足强光直射、无光源、昏暗等特殊光照环境下的无差异工作要求。

在扫地机器人赛道内卷严重的当下,“刚需”与否不在于采用何种市场策略,打造价格更具竞争力、功能更好用的产品才能揭开大众面纱。INDEMIND也将不断创新,为整个机器人行业提供通用的、可靠的、低成本的机器人AI技术,助力行业发展。

Prev:高需求和低渗透之间,服务机器人为何规模化落地难? Back Next:服务机器人“大战”进入下半场,竞争焦点变了

Relevant new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