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 公司动态- 新闻中心

2022-09-08 来源:INDEMIND

产业升级将至,机器人行业迎来新一轮洗牌,谁能抓住先机?

随着服务机器人应用到越来越多的生活场景中,场景的复杂度和终端需求也在明显提升,对于机器人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,在当下机器人产业升级迭代的重要机遇期,新的一轮洗牌已无可避免,在新需求和新产品碰撞中,谁能成为新的行业独角兽?

需求升级之下,问题难解

在疫情催化之下,服务机器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,清洁、导览、送餐等多种细分机器人市场得到迅速增长,但与此同时,关于机器人的负面声音也从未停止,其中智能化、安全性问题是主要痛点:

1. 安全性不足

以常见的商超场景为例,人员密集、流动性大,同时含有狭窄通道、玻璃护栏、自动扶梯等诸多危险场景,对于机器人的避障能力、识别能力有着巨大挑战,实际安全表现并不理想,如之前发生过的服务机器人扶梯跌落事件。在应用场景越发复杂的情况下,安全能力无疑是影响商业化落地的重要因素。

目前大多数服务机器人的安全功能主要有以下缺点:

• 不具备完善的安全策略,整体系统联动性、可拓展性差;

• 仅支持固定的几种安全场景,单独场景单独处理,安全覆盖率低;

• 对传感器依赖严重,成本较高。

需要提到的是,激光雷达对于玻璃等高透物体很难有效检测,大多需要技术人员在建图过程中人为识别出玻璃的位置,并在地图中划定虚拟墙,才能使机器人完成规划及运动,导致机器人的便捷性降低。

2. 智能几何?噱头大于实际

机器人从诞生以来,虽历经了多次迭代,但人工“智障”的帽子始终跟随着机器人,除了受到营销过度的影响外,关键仍是智能技术的进步缓慢导致。可以看到,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机器人在智能化方面都有着相同缺陷:

• 感知&认知能力差

受限于激光雷达的传感器特性,缺少环境语义信息,这使得机器人在识别能力和场景理解上有着先天性不足。

• 智能决策水平低

机器人“开智”,不仅要能“看见”,能“看懂”,还要“懂执行”,这其中的关键便是智能决策,而目前大多数机器人仅是实现了部分信息感知(感知&认知)和基于知识的决策。

• 无法自然交互

交互方式单一,反应较为呆板,灵动性和功能性不足。

可以预见,在未来的大洗牌中,解决智能化、安全性等关键问题将是建立未来产品竞争力的核心。从一些现有产品可以看出,已经有部分企业在这个方向取得了一定成果,但整体来说还并不明显,原因在于,智能化、安全性方面的技术门槛和投入极高,让本就面临资金压力的机器人企业有些捉襟见肘,即使是财大气粗的传统巨头面临从0到1的团队和研发体系建设,也是一笔不菲的投入。

那么,企业该如何应对这一难题?

面对自研困局,选择与AI供应商合作或许是有效选择。

经历多年发展,产业链上游的供应商价值正越发凸显。

作为国内领先的机器人关键AI技术供应商,INDEMIND在机器人的导航、避障、决策、AI交互等关键技术和产品开发方面有着丰富的积累,且拥有面向机器人企业从0到1搭建产品的全栈式技术能力。针对机器人的智能化、安全问题,INDEMIND开发了一套系统化的智能决策技术体系,实现了智能避障、主动安全、智能作业、决策交互等多种功能。并根据商用场景机器人需求,进行技术整合,专门推出了RBN100商用机器人AI方案。

该方案是以INDEMIND OS Fusion系统为基础,采用多传感器融合架构,满足商用机器人导航定位、智能避障、路径规划、决策交互等核心功能的开发。

解决机器人的智能化和安全问题,需要多种技术接轨融合,但最关键的是感知&认知和智能决策的提升。

因此,在感知&认知方面,INDEMIND采用了以双目视觉为核心的多传感器融合架构,支持融入Lidar、TOF、跌落、碰撞等市面上不同品类的主流传感器,大幅提升信息感知能力,结合VSLAM算法,可实现三维场景的实时地图构建。同时,借助领先的AI识别算法,还支持识别人、动物及各种场景语义识别,对于商用场景中常见的玻璃门(包括玻璃转门)、玻璃护栏、自动扶梯等场景能够有效识别检测。

在智能决策上,自研了INDEMIND智能决策引擎技术,能够为机器人实现智能避障、主动安全、智能作业、决策交互等多种功能。

• 智能避障

支持低矮障碍物避障(地插、桌椅底座等);高反障碍物避障(玻璃、镜面等);全高障碍物避障(桌面、警戒线等),保证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安全运行。

• 主动安全

在面对高动态环境时,机器人能够实时进行潜在风险判断(行人、宠物及快速移动的物体),根据风险分类,提前做出规避策略,兼具可靠性及灵活性。

• 智能作业

依照场景中的动态化作业需求,自主调整作业策略,优化机器人作业性能及效率。

• 决策交互

接受用户下达的自然语义命令,自主设计作业策略,完成个性化交互。

基于视觉的强大认知&感知基础上,配合系统化的机器人智能决策体系,智能化和安全性能全面升级,用户使用体验也得到跨代提升,使之具备工业级机器人的可靠性及小型机器人的灵活性,同时性价比更高,这无疑为解决当下产业升级迭代中的技术需求提供了有效选择。

上一篇:喜报丨INDEMIND荣获2023年北京市朝阳区创新型中小型企业认定 返回列表 下一篇:高需求和低渗透之间,服务机器人为何规模化落地难?

相关新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