消费电子产品普及的关键,永远是性价比。
“刚需”或“非刚需”很多时候只是个伪概念,当产品的性价比足够触动大多数人时,那它就成了普遍意义上的“刚需”,扫地机器人同样如此。
在保持了多年的高增长之后,扫地机器人行业的增长正在放缓。
根据奥维云网(AVC)的数据显示,2022上半年,扫地机器人的零售额为57.3亿元,同比增长9%,零售量为201万台,同比下滑28.3%。相比2021年,扫地机器人的零售额增长达到23%,2022年上半年下降明显,且零售量还首次出现了同比下滑。难道扫地机器人市场饱和了?
事实上,恰恰相反,当前我国扫地机器人的市场渗透率仅为4%-6%,这意味着国内仍有着庞大的潜力市场可以深耕。既然如此,为何扫地机器人的市场渗透率难以持续提升?
参考近些年发展迅速的智能手机和新能源汽车行业,可以看到,从新产品进入市场到快速提高渗透率,基本靠的都是价降质升,让产品普及到更多消费者,从而刺激销量增长。
2011年,智能手机行业迎来爆发元年,小米的横空出世,不仅用1999元重新定义了什么是极致性价比,也带动了同年智能手机的市场渗透率火箭般提升到30%,从此迎来智能手机时代。
同样在新能源汽车行业,随着特斯拉、小鹏、比亚迪、理想等企业大放异彩,行业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玩家加入,新能源车也开始往入门级低端市场渗透,如相继进入市场的宏光MINI EV、QQ冰淇淋、长安奔奔E-Star等明星车型,同样受到了市场的广泛追捧。根据乘联会1月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,2022年乘用车的新能源渗透率达到27.6%,较2021年提升12.6个百分点。
视角回到扫地机器人市场,现有的大多数扫地机器人产品性价比仍然较低,要么“价高质高”,要么“价低质低”,面对高端产品动辄4000以上的价格,且在涨价的路上一路狂奔,大多数消费者只能望而却步,而千元档的平价产品由于采用的导航技术和清洁技术相对落后,导致功能大多不全,使用体验较差,这种两极现象极大地抑制了消费者的购买欲。
与此同时,现实也证明把市场营销当做提升销量的金招牌已非良策,价格和质量的绝对绑定,无时无刻不在挑战消费者的敏感神经。
在行业增长放缓的背景下,厂商们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地接受改变,调整产品策略,适应市场需求变化都将是2023年的重要课题,在产品从“可用”升级到“好用”之后,下一阶段是让更多人“用得起”。而在这个过程中,随着产品中的营销成本得到合理下降,技术创新将是关键。探索成本更低更智能的导航技术、人机交互技术、清洁技术将是厂商和AI技术供应商们的主要研发方向。
不难发现,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不少低成本的纯视觉技术方案,不过大多成熟度不足,受限于硬件和研发难度,实现表现并不理想,但值得关注的是,国内AI技术供应商INDEMIND发布的一款家用机器人解决方案「家用机器人AI Kit」让我们看到了纯视觉方案的实际可行性。
据了解,「家用机器人AI Kit」采用INDEMIND面向家用小型机器人专门研发的纯视觉一体化立体视觉模组,搭载自研的INDEMIND OS Lite家用机器人AGI系统,可为家用机器人导航定位、智能避障、路径规划、决策交互等多种核心功能,相较于上一代激光雷达及激光融合方案,在用户体验及性价比上拥有明显提升,可广泛应用于家用扫地、陪护、教育、玩具等家用服务机器人平台。
根据INDEMIND官网信息,INDEMIND OS是一套专为机器人及泛机器人智能产品赋能AI能力的AGI系统,基于领先的立体视觉技术,集成了导航定位、图像识别、路径规划及智能决策等核心技术,兼容市面主流平台,为机器人提供完整、可靠的传感器数据处理、AI算法融合及业务逻辑执行能力。INDEMIND OS Lite主要应用于家用机器人,可适配纯视觉传感器架构机器人,兼容多种低成本平台,满足家用扫拖机器人、玩具机器人、教育机器人、看护机器人等开发需求。
值得一提的是,INDEMIND「家用机器人AI Kit」还采用了轻量化模型,对算力配置要求较低,且拥有标准化的控制接口,可快速适配各种机器人平台,以持平单线激光雷达的成本,实现了“激光+视觉传感器”融合方案的导航精度水平(据介绍,目前已实现绝对定位精度<1%,姿态精度<1°),同时还拥有超过融合方案的避障及识别能力。
基于立体视觉技术,「家用机器人AI Kit」有着优秀的识别能力,能够对家具、电器、人宠、场景及其他常见物体的语义及位置进行精准识别,构建语义地图。且机器人能够基于动/静态障碍物的语义信息实现智能避障,如不同规避距离等。此外,基于INDEMIND自研的决策交互技术,可通过语音、手势、动作等自然语言指令,让扫地机器人实现“目标区域+清扫逻辑”的智能指令自动执行,例如“客厅”可被识别为针对地图上识别到的客厅区域进行一次局部清扫。
据了解,「家用机器人AI Kit」已被多家国内头部厂商采购。
从“好用”到“用得起”,需要的不仅是厂商思维的转变,也需要对自身的产品体系进行升级,提供有足够性价比的产品,将是打开大众市场之门的关键。